鲍威尔感觉到了高温,但不需要灭火器

2025-07-30 21:14来源:本站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在怀俄明州杰克逊霍尔发表年度政策演讲时表示,他正在关注美国经济出现的强劲迹象,这与7月份相比是一个微妙的转变,当时他主要看到经济活动以“温和的速度”扩张。

  以下是鲍威尔周五对事态的描述(重点是我的):

  …我们正在关注经济可能不会像预期的那样降温的迹象。今年到目前为止,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已经超出预期,也高于长期趋势,最近的消费者支出数据尤其强劲. ...经济增长持续高于趋势水平的进一步证据,可能会使通胀面临进一步进展的风险,并可能成为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的理由。

  市场看护者往往会在经济走强必须以更高的利率来应对的前提下,对这类评论做出不祥的解读。在经典模型中,央行官员通常通过冷却经济中的需求,使其与供给更好地协调来对抗通胀。央行行长们倾向于相信“潜在GDP”和“充分就业”等抽象概念,它们就像经济的速度限制。在对抗通胀的模式下,他们的部分目标可能是使GDP低于他们对潜力的估计,并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一些疲软。但在目前的环境下(供应普遍改善),我认为额外的需求管理可能是不必要的,经济方面的“好消息”实际上可能只是好消息。

  当然,自从鲍威尔在7月26日举行上次新闻发布会以来,美国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的报告显示,第二季度实际GDP年化增长率为2.4%,高于潜在GDP的标准估计。临近预测模型显示,第三季度高于趋势水平的增长将继续甚至加速。与此同时,失业率仍接近几十年来的低点。

  但这些都不需要在美联储目前的框架下立即采取行动。回想一下,大约三年前,在同样的怀俄明研讨会上,鲍威尔自己公布了一个新的政策框架,微妙地——但相当有意义地——调整了政策制定者对经济实力和劳动力市场的看法。修改后的“关于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战略的声明”改为,政策决定将根据“从最大水平对就业不足的评估”。美联储过去常说“偏离其最大水平”,暗示如果劳动力市场超出充分就业,他们将采取行动。这一变化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到通胀传导渠道的明显减弱——即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趋平——以及经济运行超出充分就业水平并不一定会加剧通胀的观点。

  考虑到这一点,鲍威尔和他的同事们极不可能仅仅因为劳动力市场过于强劲或GDP强劲而加息;只有在数据中出现通缩的情况下,他们才会考虑这样做。在鲍威尔周五讲话的早些时候,他指出:

  要让通胀率持续回落至2%,预计需要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低于趋势水平,同时劳动力市场状况也有所软化. ...

  但关键措辞是“预计需要”,而不是“将需要”。政策制定者可能认为,当前就业和GDP的强劲势头最终将使加息成为必要,但他们不会真正采取行动,直到他们看到这些影响在消费者价格指数或个人消费支出平减指数(美联储青睐的通胀指标)中显现出来。

  至于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演讲的其余部分,他基本上坚持了预先设定的脚本。他将整体核心通胀作为三种不同趋势的函数:

  ?用鲍威尔的话说,核心商品通胀已经“急剧”下降(但需要显示出“持续的进展”)。

  ?由于众所周知的滞后性,住房行业的反通胀在官方CPI和PCE数据中表现得很慢(但它在市场数据中表现出来,改善显然在望)。

  ?非住房核心服务通胀在过去三到六个月有所改善(鲍威尔将其描述为“令人鼓舞”,同时表示“进一步的进展”至关重要)。

  自2022年11月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演讲以来,鲍威尔一直在使用这三部分框架的一个版本,自那以来的关键发展是他对最后一类的前景越来越乐观——许多市场参与者和经济学家现在称之为“超级核心”。鲍威尔似乎仍然相信劳动力市场对抑制该领域的通胀至关重要,但他也必须承认,在失业率没有任何实质性上升的情况下,那里的反通胀已经出现。事实上,通货膨胀-工资动态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即通货膨胀的下降也导致工资压力的缓解。政策制定者应该等待,看看在不进行更有力干预的情况下,这种趋势能走多远。

  最大的收获是,好消息不一定是坏消息。鲍威尔显然在关注GDP和劳动力市场令人惊讶的强劲势头,但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除非央行停止看到报告的通胀取得进展,否则他也不会采取任何行动。

  更多来自彭博观点:

  ?美国经济无法维持其炙手可热的速度,对吗?:康纳·森

  ?遏制通胀可能仍需要更高的利率:社论

  ?杰伊?鲍威尔最大的成就是政治:马修?伊格莱西亚斯

  本专栏不一定反映编委会或彭博社及其所有者的观点。

  乔纳森·莱文(Jonathan Levin)曾担任彭博新闻(Bloomberg News)驻拉美和美国记者,报道金融、市场和并购。最近,他担任该公司迈阿密分社社长。他是CFA持证人。

  更多类似的故事可以在bloomberg.com/opinion上找到

  ?2023 Bloomberg L.P.

纳趣吧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