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月刊》创始人查尔斯·彼得斯去世,享年96岁

2025-07-24 20:20来源:本站

  

  

  查尔斯·彼得斯是《华盛顿月刊》的创始人和长期编辑,他认为自己是新闻界的堂吉诃德。在预算不足的情况下,他创办了一份发行量不大但颇具影响力的丑闻揭露期刊,一度成为国会山和白宫决策圈的必读刊物。

  1969年2月创刊的《华盛顿月刊》将放大镜对准了联邦官僚机构。该出版物有时被比作一位自封的监察长,这就是它对追究默默无闻的政府机构责任的兴趣所在。

  彼得斯于11月23日去世,享年96岁,他发誓他的杂志将以“人类学家看待南海岛屿的方式”来研究华盛顿,“不是从局外人的角度,而是从知情的局内人的角度”。

  它的一些最著名的文章质疑了越战期间征兵的公正性,揭露了美国陆军情报部门对平民抗议者的间谍活动,并在1986年挑战者号爆炸的六年前质疑了航天飞机助推火箭的安全性。

  几十年来,《华盛顿月刊》不知疲倦、脾气暴躁的先锋人物是彼得斯,他是一位新政民主党人,曾在他的家乡西弗吉尼亚州的立法机构任职,并一度渴望担任该州州长。相反,他在1960年总统竞选中为约翰·f·肯尼迪在西弗吉尼亚州的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后来到华盛顿。

  作为奖励,他在新成立的和平队(Peace Corps)获得了一份工作,负责监督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行动,以查明浪费、欺诈和滥用行为。大家都说,他在工作上很出色,但他的政治理想主义被不断深化的越南战争打败了。

  彼得斯辞职后,利用他财力雄厚的政治人脉创办了自己的杂志,他希望这本杂志能填补对美国首都大胆而细致的报道的空白。或者就像第一期的招股说明书所说的那样,这将是一本帮助读者了解“我们的政治和政府体系,它在哪里失灵,为什么失灵,以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让它运转起来”的杂志。

  尽管《华盛顿月刊》的发行量从未超过3万份,但它始终如一地表达愤慨,在华盛顿特区的政策和新闻精英中获得了影响力。彼得斯承认,这主要是自由主义的愤怒,他曾调侃著名的右翼评论员,“你在这里找不到詹姆斯·j·基尔帕特里克。”据说吉米·卡特总统就是它的用户。

  为了提供政治分析,彼得斯聘请了大卫·s·布罗德、拉塞尔·贝克、休·西迪、默里·肯普顿和比尔·莫耶斯等知名人士。

  为了给这家金库很少充裕的杂志招聘员工,彼得斯吸引了一些生涩的、雄心勃勃的年轻人,然后无情地驱赶他们。2000年,他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我们基本上是邀请他们进来,然后在两年内杀了他们,一分钱都没有。”

  虽然在他担任出版人期间,很少有人的年收入超过1.2万美元,但他的特约撰稿人接受了华盛顿新闻界最严格、最密集的教育。

  校友名单包括泰勒·布兰奇(Taylor Branch),他后来成为普利策奖得主的历史学家;作家兼记者凯瑟琳·布和乔恩·米查姆;Slate创始人迈克尔·金斯利;《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大卫·伊格内修斯;《新共和》资深编辑蒂莫西·诺亚(Timothy Noah);苏珊娜·莱萨德(Suzannah Lessard)成为《纽约客》特约撰稿人;尼古拉斯·莱曼(Nicholas Lehmann),前《华盛顿邮报》记者,后来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院长。

  彼得斯身材矮小,神情紧张,一双深陷的眼睛被黑色的眼圈包围着,他的要求常常是毫不妥协的。1988年,一位撰稿人告诉《华盛顿邮报》,彼得斯强迫她完成一篇文章,因为另一个更重要的截止日期即将到来:她的婚礼。他经常要求记者重写文章,直到深夜,甚至在他们休假的时候。

  一旦被激怒,他就会勃然大怒,挥舞着手臂,跳着,尖叫着。这种发作被称为“查理的雨舞”。金斯利是一名年轻的记者,一次突发事件吓坏了他,他在浴室里躲了两个小时。金斯利曾形容彼得斯是培养有前途的编辑的有力模塑者:“他喜欢他们的全部热情,只有一点点抵触。”

  彼得斯没有摆脱他那出了名的吝啬。几十年来,作为编辑和出版人,他每年挣2.4万美元。他妻子在乔治城走读学校挣的工资维持了食品储藏室的伙食。

  “在《华盛顿月刊》上,你可以看到最有趣、最详细的关于政府内部及其职能的分析,以及围绕当前公共政策问题的各种问题,”华盛顿非营利调查监督组织公共诚信中心(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的创始人查尔斯·刘易斯(Charles Lewis)说。

  刘易斯说:“《华盛顿月刊》为国家和华盛顿市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公共服务。”

  小查尔斯·吉文·彼得斯出生在西弗吉尼亚州的查尔斯顿。1926年12月22日。他是一位参与州民主党政治的出庭律师的独子。

  在他的回忆录《向风车倾斜》(Tilting at Windmills, 1988)中,小彼得斯写道,在大萧条时期,他基本上没有贫困,但他的亲戚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被迫从事远远低于自己技能的工作。

  “从那时起,我再也无法接受美国保守主义的基本信条,即任何真正想要的人都能找到工作并取得成功,”他写道。

  1944年高中毕业后,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军,但在基础训练中背部严重受伤,直到战争结束后才得以康复。

  在医院里,他看到了一本哥伦比亚大学文化历史学家雅克·巴赞(Jacques Barzun)的书,书中对纽约知识分子苍穹的描述“对我来说听起来很棒”,他曾对《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说。“但另一件事,毫无疑问,随之而来的是我每天晚上去纽约和合唱队女孩约会的形象。”

  1946年,他被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录取,被他所谓的“不落俗套”所吸引,结识了一群作家和知识分子,他们构成了垮掉派运动的核心,其中包括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和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

  彼得斯1949年毕业,获得人文学科学位,1951年获得戏剧专业硕士学位,之后在纽约的J. Walter Thompson广告公司工作。在进入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之前,他还在夏季剧院演出,并在查尔斯顿经营自己的剧院。

  1957年,他从法学院毕业,在父亲的公司工作,并开始为西弗吉尼亚州众议院的一名议员做助理。他非常喜欢分析和总结立法的任务,因此在1960年成功竞选众议院席位。

  那一年,彼得斯领导当时的参议员。约翰·肯尼迪(马萨诸塞州民主党人)在西弗吉尼亚州卡纳瓦县的总统初选活动。肯尼迪在这个以新教为主的州的胜利有助于表明他有能力在全国范围内获胜,尽管一些选民对投票给天主教徒持保留态度。

  在担任了一届议员后,彼得斯得到肯尼迪的奖励,在新成立的和平队担任培训评估部门的负责人。在志愿者机构,他为主任和肯尼迪的岳父r·萨金特·施莱弗撰写和监督和平队行动的“仅供观看”的报告。

  1966年,彼得斯被任命为该组织研究部门的负责人,但他对在联邦官僚机构的职业生涯越来越失望。“在政府工作,”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不再令人兴奋。越南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并不为林登·b·约翰逊总统在那里所做的事情感到骄傲——我感到羞耻和沮丧。”

  《华盛顿月刊》的种子开始发芽。他相信,他了解政府浪费、欺诈和滥用权力的经验——以及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可以应用到新闻事业中。他写道,他的目标是“改变新闻报道政府的方式”。

  为了筹集创业资金,彼得斯从和平队的同事约翰?杰伊·洛克菲勒四世,未来来自西弗吉尼亚州的美国参议员和巨额石油财富的继承人。除此之外,他还从父母和辛格缝纫机产业的继承人阿尔弗雷德·克拉克那里借了钱。

  从1969年2月的首期开始,这本杂志的制作是一种自豪的叛逆经营。

  1989年,布兰奇在接受《波士顿环球报》采访时表示:“我们会整夜不睡,把杂志贴好,然后打印出来。”“我过去常常带一瓶波旁威士忌,我们会整晚不睡觉,互相用橡皮筋射击,然后剪辑。

  “然后查理会在凌晨3点进来,想把事情搞砸,重新开始,因为他刚刚想到了一些东西,你知道,如果我们把它改成一篇文章,可能会结束越南战争。”那是一个在城墙上举行的兄弟会聚会。”

  到1971年,《华盛顿月刊》的发行量增加到2.3万份。同年,《华盛顿月刊》因前美国陆军情报部门上尉克里斯托弗·派尔(Christopher Pyle)的一篇报道而获得了令人垂涎的乔治·波尔克奖(George Polk Award),该报道讲述了军方对数千名民权和反战抗议者的间谍活动。

  这篇文章引起了北卡罗来纳州民主党参议员小萨姆·j·欧文(Sam J. Ervin Jr.)的兴趣,他领导了一个宪法权利小组委员会。帮助进行监视的陆军情报司令部(Army Intelligence Command)在几年内关闭了。欧文听证会为1974年的《隐私法》(Privacy Act)提供了支持,该法案限制了政府机构共享个人数据的方式。

  《月刊》一贯对越南战争持批评态度。约翰·罗斯柴尔德(John Rothchild)在1971年写的一篇文章调查了美国参议员的投票记录,这些参议员声称反对战争,但仍然投票支持继续为战争提供资金。

  彼得斯因创造了“新自由主义”一词而受到赞誉,他曾在20世纪80年代短暂推动了这一运动,因为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政策在里根执政期间受到攻击。例如,他试图劝说自由派不要下意识地支持工会。

  彼得斯与布兰奇合著了《吹哨》(1972)和《华盛顿如何运作》(1980)等书,该书对官僚主义进行了尖锐的审视。

  1957年,彼得斯与伊丽莎白·哈贝尔结婚。除了住在华盛顿的妻子,幸存者还包括一个儿子,加州河滨市的克里斯蒂安·彼得斯(Christian Peters);还有两个孙子。他在华盛顿的家中因呼吸道疾病并发症去世,他的妻子证实了这一消息。

  彼得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因心脏病发作而停止了在该杂志编辑部的工作,后来被证实是裂孔疝。他在自己的客厅里管理报社的运作,还写了一篇专栏文章《向风车倾斜》(Tilting at Windmills),指的是堂吉诃德向假想敌冲锋。

纳趣吧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