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3 09:22来源:本站
全文一共3381字3图,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01 原子弹为何能带来和平
02《奥本海默》的反战好在哪
昨天正好去到了商场,想着来都来了,干脆看一场电影,于是就看了一直心心念念诺兰导演的《奥本海默》。
说实话《奥本海默》在国内成绩并不突出,上映26天了,也只拿到了4.14亿的票房。
当然这跟他长达3个小时的时长有一定关系,观影者可能望而却步,电影院也不愿意多排片;但更多的还是题材相对有一点严肃,不见得所有人喜欢。
但这部片子的评分还是挺高的,在猫眼上目前是9.3,基本上算是大家认可。而且我也一直喜欢诺兰这个导演,不得不说他导出来的东西真的有一种发人深省的味道。
甚至包括我经常向别人推荐的我最喜欢的超级英雄电影《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同样做到了超脱于超英和爆米花电影的范畴,总能从人性和规则上让大家深度思考。
而《奥本海默》这部电影同样延续了这一贯的风格,虽然没有能在国内获得票房上的胜利,但我十分肯定地说,这是最近几年我看过的最优秀的好莱坞电影。
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的出现时间,在当下这个环境中,其实具有很强烈的影射和警告作用,甚至我觉得能起到最强的“反战”宣传效果。
01 原子弹为何能带来和平
整部电影其实围绕的就是美国,也可以说是人类“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如何领导曼哈顿计划制作出原子弹。
以及后续在战后麦卡锡主义泛滥,他又如何因为曾经认识美共主义者和反对制造氢弹,从而被调查的故事。
电影中有一个观点其实很有意思,也是奥本海默几次思想转变的关键节点,在奥本海默还没有用原子弹的时候,他的想法是原子弹是可以保护和平的,但前提是需要更公开透明。
原理就是一个词——威慑。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都还常在说的“核威慑”带来和平的基础原因。
而从二战后这几十年后,经济危机都发生好几次了,但世界规模级别,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并未爆发来看,这个理论确实有其道理。
原因就是原子弹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更具杀伤力的武器,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传统的战争逻辑,特别是弱势方对强势方的反击能力。
当然前提是原子弹这个东西,得你有我有大家有,如果我有你没有,我还是可以一边倒地欺负你的,你看老美欺负普通国家还是并不手软。
这一点还真应了一句话:人人持枪,他才不乱。当然这毕竟是一句玩笑,原子弹确实也不敢泛滥,谁知道对面是否真有理性呢?
我们有一句老话说得很好:战争是统治者的游戏。
这句话里面就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战争的发起者都来源于统治者的意志,可能是为了扩大自身权利,也可能是转移矛盾。
但“游戏”这个词却道出了一个道理,不管战争如何发展,除非是自己被灭国了,一般来说统治者自己是不需要付出最危险的代价的,因为看见炮火硝烟的永远是普通人的孩子。
这里稍微发散一下,为什么这么多人真心拥戴毛主席的,“老百姓的孩子可以血洒疆场,我毛泽东的儿子为什么就不行?”,就这一点他就值得永远被缅怀。
那些黑他说什么让岸英去“镀金”的,试想一下,当年面对全球第一的军事强国美国,苏联都畏战,我们自己内部也没信心一定打赢,谁敢保证这是一次安全的“镀金”?
话题转回来,其实上述的说法在二战中的日本就很有说服力。
电影中也提到了,当然现实历史上大家也知道,在美国投放原子弹之前,已经进行过东京大轰炸,造成了10万人的死亡。
光从效果上来看其实已经不逊色于原子弹的杀伤力了,但为什么还是要投放原子弹?
因为你再怎么轰炸,死伤的也是平民,以当时的武器没办法做到让统治阶级感受到震撼,甚至日本当时已经喊出了“一亿玉碎”的口号。
想要发动平民进行本土决战,让参战人数提升2000万,根据计算,美国如果要登陆日本本土作战,可能会死去百万人,这个代价太大了,而日本方则会死去上千万。
日本能做如此的决定,本质上还是因为统治者不论战斗结果如何,自身都是没有人身危险的。
所以为了尽快结束战斗,也为了盟军和日本平民死伤更少,原子弹这种新一代的,而且具有巨大震撼和警示作用的武器就被派上用场了。
最后效果也很不错,原子弹带来的震撼效果确实达到了,但它更重要的是,让所有统治者都明白一件事:
人类几千年来,统治者在战争背后“玩游戏”的时代不复返了,未来的战争,可能最危险的就是统治阶级。
从这个角度来讲,原子弹确实形成了“威慑”作用,它会让所有想要发动战争的统治者,都要好好考虑一下,这玩意会不会落到自己头上,从而打消战争念头。
最终,形成我们所谓的核威慑下的“和平”,当然这种和平我们要归功于还有苏联、英国、法国以及我们后续都拥有了核武器,不然就是一边倒的“核讹诈”。
02《奥本海默》的反战好在哪
还记得我曾经聊过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反战”宣传吗?我一直认为这是美国居高临下的一种虚伪的忏悔。
因为只要大家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有一个很矛盾的问题。
虽然美国拍摄的战争片中都有此类思想,但美国人恰恰是从一战到二战以来从战争中获利最多的国家,通过发战争财直接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不仅如此,美国也是从二战后,参与战争最多的国家,谁敢不听他的他就炸谁。即便在今天他依然保有了全世界最强的军队,在全世界都有最多的军事基地。
这件事就很奇怪,为什么美国一边拍电影告诉大家我们要“爱好和平”,另一边现实中却又是全世界和平最大的威胁?
当正面解释不通时,反过来其实你就可以发现,反战思维的战争电影,本身就是美国版的主旋律战争片。
这里面一共有两个作用。
对外来说,要塑造一个“爱好和平”的美国形象,来抵消美国实际上对世界各国造成的军事威胁的事实。
对内来说,是给自己国民一个道德上的满足。虽然我们在轰炸别的国家,但是我们内心还是“不想战争”的。
这跟我纹身、抽烟、喝酒、说脏话,但我还是一个好XX,一个道理。说白了就是要隐藏自己的负罪感,毕竟我们表面上还是得“圣母”一点的。
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战争行为进行包装,来提高自己的“正义性”,毕竟我们都是“爱好和平”的,你看我现在要轰炸你,那肯定是你的不对。
而这样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恰恰只有美国才可以拥有,毕竟只有美国是真的有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发动战争。只有手上有枪的人,才需要去考虑到底使不使用枪。
而这样的所谓的“反战”思维的电影,其实内核是一点都不“反战”的,它更多的只是突出了我们“美国的强大”,所以你拍得越多,美国人民越感受不到战争的恐惧。
所以这也是美国可以肆意在全世界进行军事行动的内部条件,毕竟当大家都觉得美国强大到做什么事都能成功,那发动一场战争又算得了什么呢?
而这样的思维,一直在侵蚀着美国民众的思想,以至于有太多美国人,甚至是政客已经失去了对战争的畏惧。
而当这样的情感,遇到正处于伟大复兴中的我们时,你就会发现,美国动不动就敢跨过红线,甚至某些政客扬言可以与我们一战。
这其实非常危险!
危险就危险在当美国人民理解不到战争的恐惧时,美国政府很有可能在某些事之后,受到来自民意的裹挟从而做出不理智的事,最终形成中美两国的热战。
由于两国军事实力相当,所以热战一旦弄不好,就有可能升级,最终演变成核战争,而这恰恰就是当下中美两国最应该控制的东西。
所以这部电影的出现,它的反战思路就很好。
它并不是仅仅在反思自己使用原子弹的罪孽,在电影中,奥本海默在原子弹轰炸日本后的庆功演讲上神情恍惚,他眼前看到的景象却是身边的亲人朋友们被原子弹轰炸的场景。
《奥本海默》的反思,就是要告诉大家,原子弹这个东西你毁灭别人很容易,别人毁灭你同样容易。
毕竟原子弹是一个纯进攻性武器,而且它几乎无法防御。
甚至电影中为了突出它的无法防御,还专门设计了一个讲纳粹德国V2火箭弹的桥段,这个桥段在电影中出现过2次。
V2是纳粹德国研发的世界上最早投入实战使用的弹道导弹,那如果让它携带上核弹头呢?
电影中,奥本海默好几次都在思考这个玩意如果落在了美国的土地上该变成什么样的景象,而这,就是现代的洲际核导弹。
所以奥本海默“反战”好在哪?好就好在它在告诉所有人,不要战争,因为你有可能能赢,但所有人都会死。
如果每个人都在反思战争的过程中,出现了对死亡的恐惧,那这还不是最好的“反战思维”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是建议全世界人民,特别是美国人民好好看一下这部电影的,对战争的敬畏,才能真正让他们收敛霸权主义。
特别是当你想要竞争的这个国家,她是真的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且不愿意任人宰割的。
对战争充满敬畏,对死亡充满恐惧,希望大家永远走不到会使用核武器的地步,毕竟“核战争打不得也打不赢”。
我是Marx乖巧,为您送上时政热点的思考。
如果您觉得写得还行的话,那就请点个关注点个赞吧,谢谢!